南昌东湖区环卫外包遇尴尬 保洁公司欠薪半个月
2024-07-19 成功案例
2013年9月,南昌市首个以街道为单位的环卫“外包”在东湖区落地,政府投入千万元购买外来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在全省首开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先河。自此,南昌掀起了一股政府买单、向企业和社会组织买服务的浪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城市服务模式在各行各业渐成趋势。
然而,这一当初被称为“买服务”典范的东湖区环卫“外包”或将被叫停。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4月中旬,东湖区部分街巷的保洁工作已重新移交至环卫所,甚至,该区有可能暂停环卫“外包”工作。这让很多对政府买服务充满期待的公益组织和社会机构都感到疑惑,问题出在哪里?对此,记者做了调查。
2013年9月5日起,东湖区将全区9个街办的环卫工作移交给深圳市洁亚清洁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洁亚公司”)打理。洁亚公司承担该区现有市政道路的人工清洁保洁、机械化作业等职能,而区城管局则抽身出来,做好“裁判员”的角色。
然而,今年4月30日,记者在叠山路、青山南路、永外正街上陆续发现,不少环卫工人不再穿洁亚公司的制服作业,而是重新穿上了从前的环卫所老制服。一位在叠山路中段扫地的环卫工王大姐和记者说:“我原先是洁亚公司的员工,最近被分到了百花洲街办。”无独有偶,樊师傅在蓝天碧水广场至二七北路一带清扫,他也表示,自己4月16日被公司移交到了董家窑环卫所。
“公司原来接管了东湖区的所有主干道及小街小巷,但是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就主要管阳明路、八一大道、象山北路这几条主干道。”一位负责清扫阳明路路段的洁亚公司保洁员晏师傅和记者说。晏师傅透露说,除了主干道外,其他小街小巷的环卫工作被陆续归还给了东湖区城管局,保洁员们也都由各辖区的环卫所接管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环卫工见面相互打招呼的第一句话,都是一句“你结了吗?”经询问,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原来,这与环卫工人们被保洁公司欠薪有关。
在永外正街上清扫的一名女环卫工和记者说:“深圳老板(洁亚公司的老板)据说是觉得划不来,回去了,我们四月二十几号来到了董家窑环卫所,‘五一’假期后就要被接管了。”然而,在接管之前,大部分环卫工人还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工资没有拿到。“一月1390元,经常拖欠。”该环卫工无奈地说。
同时,记者在董家窑环卫所也看到,在办公的地方窗口处,数名穿着洁亚制服的环卫工人正在排队领工资。该环卫所徐所长和记者说,所里接管了部分负责清扫小街小巷的环卫工人。“由于他们已在所里工作了半个多月,所以我们现在发这半个月的薪资。”而至于之前洁亚拖欠的工资,徐所长表示,这需要找公司解决。
“包”还是“不包”?环卫工人为何从公司重回环卫所?4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青山南路上的洁亚公司南昌分部进行了解。
让人诧异的是,记者走进公司,发现该处正在搬家,公司负责人的办公室也早已被搬空。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该公司驻南昌的一位付姓负责人。
“对于外界的种种传言,我们一概不做评论,但能确定的一点是,我们仍负责东湖区的环卫外包工作,一切都没有变化。而且,这个道路保洁工作的市场化是很成功的,东湖区的道路也确实要比别的地方要干净整洁。”该负责人和记者说。而对公司的现状,他表示,目前整个公司在进行资源整合,如办公区域会搬到二七北路上的总部大楼处,员工做专业化、年轻化调整,管理层加强建设等。“至于环卫工,我们力求年龄控制在55岁以下,55岁以上根据自愿原则去留。”
洁亚公司称,“外包”工作并未发生变动,依旧在良性进行中。然而,东湖区城管局对此却另有说法。
4月30日17时许,记者联系上主要负责环卫“外包”工作的东湖区城管局副局长刘小龙。对于记者关于环卫所接管原公司环卫工的问题,刘小龙称“确有其事”。他坦言说,“五一”假期后,东湖区将陆续收回街巷的环卫保洁事务,这之后,还可能暂停与洁亚公司的环卫“外包”合作。
当初环卫“外包”、政府只做“裁判员”,如今环卫所重拾“扫帚”,原因何在?
对此,东湖区城管局虽然持回避态度,但从一些环卫工人的说法上可以窥见一二。
“虽然工资比以前提高了200~300元,但是工作量大幅度提升了。”65岁的环卫工晏师傅和记者说,自己每天从早上5时忙到11时,“有时检查起来还要加紧打扫。”
与工作量相对比的是环卫工人们的福利待遇。“一天休息也没有,7~9月份高温费每月仅80元,冬天没有烤火费。”此外,由于该群体多为60-70岁的中老年临时工,公司并不给他们办理社保和医保。“相比之下,那些原来环卫所里的正式职工,从所里‘下岗’到公司,他们的工资是1800元/月,因为政府有补贴买社保。”晏师傅和记者说。
此外,让众多环卫工诟病的一点,还有公司的处罚机制。“在这1390元中,我们有300元浮动工资,但抓得太紧了,动不动就扣罚。”70多岁的环卫工钟阿姨告诉记者:“我们稍微休息一下,上厕所啊,早上吃个早点,被管理人员抓到,都要被扣工资。“她无奈地说。
“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原本就一定要通过市场化的奖励机制来调动环卫工人的积极性,但从目前的情况去看,环卫工年龄层偏大,多临时工,基本的待遇都很难得到保障,这背后,又与公司为维持经营,压缩成本有关。”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对此,南昌市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戴庆峰认为,东湖区环卫“外包”出现的问题,也反映了政府向企业和社会组织买服务时必然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政府买服务,首先考虑的是社会公益性,而企业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首先要考虑收支平衡,然后才是承担社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选择缩减服务或退出,必然是经营过程中面临了亏本的风险。因此,政府就要考虑,在买服务成本的衡量方面要不要进行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估。”戴庆峰表示,虽然在很多城市服务上,南昌市都鼓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但此次东湖区呈现的问题无疑对今后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警示:在城市进行社会服务外包的过程中,政府需对企业将付出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这包括企业的利润率、用工标准、福利待遇、设备甚至管理模式等。
一位资深公益的人表示,即使是企业在有一定资本的情况下,也未必能提供政府想要的服务,这其中也暴露出他们对实际运营情况仍存在认识不足和预见不够的情况。
这位的人表示,相比企业,公益组织作为另一类承接政府买服务的对象,其“身子”更单薄,经营成本对其显然限制更大。“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无论政府买服务是何种性质,公共性服务、公益性服务,都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力等成本,尤其是公益机构,往往会给人造成公益就该免费的误区,但事实上,公益性的服务,对于本身从事工作的人和机构来说,也存在运作的基本成本,包括人员、车旅、办公经费等等。”因此,他认为,在承接服务时,承接机构应该主动把这些需求说出来,不能为了拿政府服务,就放弃这些成本,进而达到参与竞争的所谓价格上的优势,最终恶果很可能是自己吞下。